世界熱門:刷掌!微信在移動支付領域開啟新競賽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石恩澤 深圳報道
6年前,2017年支付寶和微信先后開始發力“刷臉支付”,各種各樣的刷臉支付終端開始出現在商超、菜場。
(相關資料圖)
6年后,2023年,微信在移動支付領域開始推廣新的移動支付形式。
5月20日,北京地鐵大興線部分站點正式上線“刷掌支付”。
10天后,5月30日,馬化騰的母校——深圳大學內部分食堂也上線了“刷掌支付”系統。
新一次移動支付場景內的微創新似乎正在形成,這次微信領先了一點點。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現場觀察到,臨近中午,汗流浹背走入深大食堂的學生,不再需要從書包和衣服口袋里翻找校園卡或手機,只需像鋼鐵俠一樣伸出手掌,在刷掌閘機上隔空一掃,機器就可根據每個人獨有的“掌紋+掌靜脈”識別出身份后進行扣費。
據微信支付校園行業負責人王逸透露,一棟2層樓高的深大餐廳約有10臺刷掌支付機器。從目前推廣進程來看,已有20%的學生切換至這項很“酷”的支付方式。
(深圳大學校園食堂入口處,關于微信掌紋支付開通的指引海報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從臉到掌的微創新
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金融支付,并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在此之前,移動支付經歷了人臉支付、指紋支付,如今走向了刷掌支付。
但同為生物支付,手除了在數量上比臉更勝一籌,也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優點,“比方說,手在隱私濫用方面,比臉要更加友好一些,并且更具唯一性。”王逸說,“像是雙胞胎這種情況,可以‘騙’過刷臉的機器,但卻無法逃過刷掌機器的識別。”
除了雙胞胎的案例,歲月對容顏的洗禮、壓力過勞肥、越來越趨同的審美等因素,都讓臉的狀態不再那么穩定。因此人臉識別需要花費比想象中更高的時間成本去做更新。
綜合來看,掌紋支付是生物支付的微創新,在商業模式上也沒有進一步突破。
接下來,可以想象在“特定”場景的找尋上,將迎來一場卡位賽。
目前微信刷掌支付在地鐵、大學這兩個開放式場景,以及健身房這個相對封閉式場景都進行了布局。同時,微信刷掌支付還正在與大型體育館、演唱會場館、便利店等多業態場景進行合作討論。
另一大移動支付巨頭支付寶也在暗自軍備競賽。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近期支付寶(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申請的“掌紋識別裝置”外觀專利獲授權。
與此同時,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也有所行動。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當前國內與掌紋識別相關的專利數量約170項;從類別上看,發明專利占總數的70%。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騰訊在技術和場景上有相對優勢。在掌紋支付上所用到的光學成像識別技術,來自騰訊的有圖實驗室。而這所實驗室的定位是騰訊旗下頂級AI實驗室,最早該實驗室的成像技術曾應用于QQ秀相關產品上,經過多年技術迭代和升級,該實驗室還研發出適用于無人工廠的AI質檢等產品。
此外,在產品推廣方面,除了有隸屬于金融科技服務的微信支付負責橫向業務拓展,騰訊還安排騰訊云的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團隊——微卡,在場景技術底層架構方面進行共同配合。
而微卡團隊此前在深大校園內推行過一卡通電子卡解決方案,對相關場景需求已有積累。“例如,即便外部人士能夠錄入刷掌系統,但不在業務場景的白名單內,則無法消費;又比如,在食堂場景中,某些窗口面向教職工優先,那么在實踐刷掌過程中將設有一個優先級順序等等。”騰訊微卡運營總監關能輝說。
成本和安全問題待解
雖然生物識別更加便捷,但目前使用范圍最廣的移動支付方式還是二維碼。
其中,最為關鍵的限制性因素就在成本。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微信刷掌支付設備價格在2000元;而一部二維碼掃描設備在電商平臺上的售價不足200元。同時,二維碼掃描設備已催生出多家A股上市公司,產業鏈發展較為成熟。
后續刷掌支付設備價格如何能夠下沉至縣域小賣部,將是產業鏈上下游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然而,關能輝表示,“掌紋并不是要去取代其他支付方式,從本質上來說,生物識別都是對電子卡方案的一個技術延伸。只不過在某些特定的場景,刷掌所呈現的最終結果更優。”
在“特定”場景上,除了深圳大學食堂以外,微信刷掌還在以“24小時無人服務健身艙”著稱的超級猩猩進行推廣。
(超級猩猩“劇幕課”課室門口的微信刷掌機器)
至于超級猩猩在與微信刷掌合作過程中,更看重的是“刷掌”的創新性。超級猩猩聯合創始人卡導表示,微信刷掌這個方式與超級猩猩主打的科技感和無人化概念非常契合,“刷掌開門和課程簽到可以一步完成”。
正當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超級猩猩店內采訪卡導時,場館內正在進行一場“劇幕課”,即健身教練不在授課現場,而是通過全景大屏和多個攝像頭對學員進行遠程指導。
當設備成本做到足夠低、數據量足夠豐富之后,數據安全料將成為另一個更為嚴肅的問題。
此前在人臉識別支付推廣過程中,業內曾多次探討數據安全議題。
據了解,截至目前,臉和指紋是官方唯二蓋章認定的生物特征數據種類,也是機場、口岸使用最多的兩類生物識別方式。
雖然對比人臉,掌紋數據相對低敏感度,但后續該如何保存和開放相關數據,政策和產業界也還未明確。
“目前相關掌紋拍攝圖片暫存在每一臺終端機器內,而相關生物特征數據則被轉換為特定密鑰代碼存在騰訊云服務器中。”王逸說。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4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