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下猛藥,人口問題可能真的難救!
根據民政部的數據,2022年全國共有683萬對夫婦完成了結婚登記,創下自1986年民政部有數據以來的歷史新低。
(資料圖片)
從2013年開始,國內結婚登記人口達到歷史峰值的1346.9萬對,此后便進入下降趨勢,到2022年累計跌幅已經近半。
與此同時,男女初婚年齡也在不斷推遲。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的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
十年前,這個數字還是男性初婚年齡25歲,女性初婚年齡24歲,僅僅十年時間里,平均初婚年齡延后了近4歲。
而在離婚數據方面,去年全國共有210萬對夫妻登記離婚,這個數字也是十年以來新低。
從數據上看,未來的人口形勢之嚴峻,在結婚人數和新生兒出生數量雙雙創下歷史新低的現在,未來人口增長趨勢必然不會太樂觀,如今或許到了該下一劑猛藥的時候了。
再不下猛藥,人口問題可能真的難救!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眼下我們正處于人口結構的關鍵時期。
從近40年出生人口數據來看,國內出生人口在經歷1987年這一近40年最高峰之后,就連續多年下行,換句話說,隨著95后乃至00后進入到婚育階段,處于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數量也在不斷下降。
這意味著,國內適婚階段的年輕人將會越來越少,選擇不婚和丁克的群體正在不斷增多,如果眼下還不給出猛藥針對性促進人們的生育意愿。
那么十年后,生育的重擔將會交給10后甚至20后們,但這個群體的人數由于更少,這不可避免會導致,屆時哪怕生一個娃獎勵一萬元,整體新生兒數量也很難得到一個大的增長。
結婚人數大幅度減少,必然會影響未來出生率,尤其是對夫婦一孩的出生率產生極大影響,根據衛健委公布的2021年統計數字顯示,當年我國一孩出生數量僅為468.3萬,這也是一孩出生數量首次跌破500萬大關。
目前國內的生育率在1.1左右,如果按去年683萬對夫婦來計算,平均一對夫婦只生1.1個孩子,那么我們的新生兒人口就只有751萬,這個數字是非常可怕的。
隨著未來勞動力的萎縮和負債累累的地方債務,以及老年人口的沉重社會負擔,屆時我們將不可避免陷入未富先老的尷尬局面。
與此同時,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社保體系也會承擔更大的壓力,前幾天我還看到國內社保董事長說,要把局面存款拿出來當養老金用,這個話激起了很多人的負面情緒。
盡管這不太可能成為現實,但的確從側面印證了,今天國內的社保養老體系所面臨的現金流壓力,正在越來越大。
很多人認為新生兒減少是好事,認為人口太多是負擔,屆時龐大的老年群體的確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社會的“負擔”,如果新生兒數量進一步減少的話,那么負擔還會更大。
例如許多人議論紛紛的延遲退休,恐怕也會在不遠的將來,成為鐵一般的事實。
在促進人們生育的問題上,最有效的猛藥可能就是“真金白銀”。
人口學家梁建章指出,參考別國的經驗,理論上把GDP的1%用于促進生育,那么一個社會的生育率將會提高0.1,而我國去年GDP為一百多萬億,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拿出上萬億的“真金白銀”,人口生育率才能從1.1提高到1.2。
讓人們多生,顯然比限制人們生育要難得多。
為鼓勵婚姻并提高低迷的生育率,目前我們已經在20多個城市開展試點項目,以開創“婚育文化的新時代”。
這類試點項目,在我看來可能和過去的“計劃生育”宣傳非常類似,旨在通過各種宣傳畫和橫幅,以改變人們對生育的新觀念,并促進人口生育。
但這樣的效果到底如何,我認為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畢竟和計劃生育時期不同,那時候超生罰款額度是較高的,一般人超生后很難隱瞞,其次由于罰款金額較高,很多家庭也拿不出這么多錢來,因此計劃生育少生了4億多人,成績有目共睹。
但鼓勵人們多生則不同,現階段不生育很難進行罰款處罰,而多生所帶來的生育成本非常高,根據育媧人口智庫的研究,國內的平均生育成本在50萬左右,這是把一個孩子養育到18歲的平均費用。
面對如此高昂的撫養成本,如果沒有真金白銀的補貼,恐怕很難激發人們的生育意愿。
當然,宣傳肯定要做,但更重要的是拿出真金白銀來進行補貼人們的生育意愿。
假設我們拿出1%的GDP去補貼生育,也就是一萬億人民幣,考慮到去年只有九百多萬的新生兒,我們就按照一千萬的家庭去補貼二胎生育,那么這一萬億下來,平均每個家庭也能夠獲得十萬元的現金。
十萬元的現金,這么大的補貼力度,可以幫助我們多生一千萬的新生兒,顯然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補貼措施。
一年補貼一萬億,十年下來就是十萬億,但能夠換來一個億的新生兒人口增量,從經濟效益的層面講,顯然比投資基建要更劃算的多。
現在各地高鐵、機場、地鐵很多,但考慮到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和人口負增長,許多基建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而把錢用來補貼生育,每多一個新生兒,就是多一份市場需求、多一份母嬰消費、多一份稅收,這些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
更何況,新生兒的人口增加,不僅不會搶現在的就業,反而還會增加就業崗位,這樣有助于緩解當下嚴峻的就業環境。
人口就是市場,理論上人口越多,尤其是新生兒越多,那么市場消費基本盤也就越大,新生兒還不會搶就業崗位,是一個妥妥的純消費者,因此,把錢用來補貼生育,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二十年后,當這些新生兒長大步入社會的時候,還可以緩解社保養老體系的資金問題,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力,也可以進一步緩解延遲退休的趨勢。
總的來說,用真金白銀去刺激生育,是利大于弊的,長遠來看,幾乎沒有危害。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在結婚人數和新生兒數量雙雙刷新歷史新低的時候,在這樣一個緊要的人口危機關頭,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一些問題,例如人口對我們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人口的多少、人口的年齡結構,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如果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達不到統一的共識,那么就很容易令我們的未來陷入被動。
而眼下,我們急需一劑猛藥,來讓整個社會看到,挽救新生兒下滑,提高人們的生育意愿這件事,是認真去做的。
而這,也無疑能夠提高人們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以及某種共識,今天我們還去討論人多還是人少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人少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趨勢和事實,我們必須要對正確的事情和選擇,給出清晰的方向和答案,來避免我們陷入一種看似是討論,其實是偏離方向的危機之中。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6-19
- 06-19
- 06-19
- 06-19
最近更新
- 06-19
- 06-19
- 06-19
- 06-19
- 06-19
- 06-19
-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