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松公路,這里曾展開一幅壯烈的抗戰畫卷……|乃清敘史
【資料圖】
閔行區文史專家張乃清長年研究閔行鄉土歷史文化,其著有《百年滬閔路》《海派鄉土文化》《20世紀上海鄉土圖像》《上海閔行英烈》《滬諺新編》叢書等。史海鉤沉,“今日閔行”與張乃清老師攜手推出“乃清敘史”,讓我們在一段段閔行史話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步入北松公路,只見車輛熙熙攘攘,行人匆匆忙忙,陽光明媚,氣氛安詳。信步漫游其間,不由浮想聯翩,感慨萬千。也許,今人大多不知道或者已經淡忘了那些不該忘卻的歷史故事,但是北松公路始終默默地銘記著每一處“民族恨”和“英雄血”。
北松公路修筑于1932年,當初是上海縣與松江縣之間的交通主干線,故原名上松公路。從滬閔公路到馬橋老鎮相距4.3公里,這一段北松公路歷史文化資源集聚,而且是閔行區境內最重要的抗日戰爭歷史事件發生地,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漫步北松公路,回望抗戰烽火,自有一曲豪邁的《北橋壯丁義勇隊隊歌》凌空飛來,回蕩在人們耳邊。1936年10月至1937年10月,地處北松公路旁的俞塘民眾教育館及其瓶山分館,是上海郊區最重要的“抗戰壯丁集訓”基地,也是著名抗戰英烈馮國華、顧振奉獻才華的地方。這里培養了大批抗日游擊隊骨干,馮國華、顧振等率眾從這里沖向抗戰前線。
當年侵華日軍的施虐暴行在北松公路到處留痕,至今觸目驚心。1937年8月25日,日軍飛機飛臨北松公路上空,時而盤旋投彈,時而俯沖掃射,鬧騰了一晝夜。9月10日上午,又有五架日機瘋狂地飛到北松公路上空示威,炸彈在俞塘村炸響。10月8日下午四時,日軍飛機在北松公路先后投彈七八枚,民眾被迫逃離家園。
北松公路167號綠化帶里,如今靜臥著一塊“抗日陣亡將士墓地”紀念碑。1937年11月11日夜里,細雨霏霏。未及撤退的國軍108師官兵在瓶山道院附近,突然遭遇沿北松公路向東殺來的侵華日軍先頭部隊。天色昏暗,短兵相接,雙方難辨敵我,頓時發生混戰。天曉時,國軍部隊全部被打散,據日軍戰地報道稱被“武裝解除”者有700人。上海縣淪陷時,有57名國軍傷病員潛入普慈療養院避難。該院護士長凌其瑞毅然掩護傷病員,還率眾冒險奔赴北松公路,義葬陣亡將士。
跨過北松公路北竹港橋,即步入馬橋鎮俞塘村地界。1937年11月上海縣淪陷后,俞塘民眾教育館及整個俞塘地區慘遭劫掠,200余間館舍被化為灰燼。由于長期堅持國民自強教育,當地民眾具有抗日救亡意識。大批民眾教育館學員收集戰場遺留的武器,或籌資購買槍支,組織起一支又一支自衛游擊隊,活躍在北松公路及周邊地區,持續地嚴懲漢奸,襲擊侵華日軍。1938年出版的上海《文匯報》上記載了相關史實。
1937年俞塘千余壯丁會操之情形
北松公路如實記載著本地民眾奮起抗日救亡保衛家園的歷史場景,如此一道抗戰畫卷,展現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是偉大的“抗戰精神”在閔行區境內最為經典的集中體現。若要重溫“抗戰精神”,不妨共同漫步北松公路。
(圖片由“今日閔行”授權)
關鍵詞:
相關閱讀
- 08-07
最近更新
- 08-07
- 08-07
- 08-07
- 08-07
- 08-07
- 08-07
- 08-07
- 08-07
-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