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西奧多處理菲律賓事件與解決賓夕法尼亞罷工
菲律賓人民不是乖巧的小貓,當他們滿懷憤怒地攻擊駐地美軍時,就應該想到會面臨什么。西奧多想讓菲律賓局勢早些穩定下來,對美軍的鎮壓方式也就放任了。他沒有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一步,這里面當然也有政敵推波助瀾的原因。
參議院菲律賓委員會主席洛奇得到消息后,要求陸軍 盧特作出相關解釋。盧特否認了美軍在菲律賓戰爭中存在暴行。他將那些虐殺菲律賓平民的事件歸罪于個人,認為參與的人已經得到了軍事法庭的嚴厲審判。洛奇知道,盧特的解釋并不客觀,因為關于軍人政權野蠻對待殖民地人民的事情早有先例,并不是由美國人開創的先河。
當天下午,當白宮記者采訪時,西奧多用非常不客氣的語言指責了邁爾斯的行為,將他定位為陰謀家,認為他已經沒有資格勝任陸軍總司令職位。可是記者們對總統與邁爾斯的私人恩怨沒興趣,他們關注的是菲律賓事件的真實情況。西奧多卻總是轉移話題,試圖誤導記者們將目光重點放在邁爾斯玷污聯邦政府名譽背后的險惡用心上。記者們離開后,西奧多顯得有些疲憊。他知道,要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引起美國民眾的憤慨,說不定就會徹底斷送他的政治前途。
接下來的幾天中,記者們守候在邁爾斯可能出現的每個場所,希望能夠遇到他、從他嘴里得到什么內幕消息。邁爾斯得意揚揚,作為陸軍司令,他有權力翻閱國防部的機密材料,他已經看到了那份關于美軍在菲律賓施行暴行的報告。正是因為有這份證據,他才能夠這樣有恃無恐地叫陣總統。但是,他也知道如果將整個事件歸罪于剛剛繼任半年的西奧多總統是不客觀的。如果事態發展失去控制,那名譽受到影響的就不僅僅是這屆政府,還包括執政多年的共和黨。
邁爾斯不畏懼挑戰總統,可是卻沒有信心與所有的共和黨人為敵,沒有信心與所有的美國軍人為故。要是他那樣做了的話,即便得到民主黨支持,也不會有機會贏得1904年大選。邁爾斯明白這點,所以盡量地顯示出自己透露菲律賓事情的初衷是不得已的,這是他與總統私人矛盾惡化的結果。邁爾斯雖然沒有向報界公布菲律賓事件的調查報告,卻向國會里的民主黨黨魁們透漏了有這樣一份秘密報告。國會里要求公布報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共和黨黨魁們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西奧多對邁爾斯已經非常厭倦,可是為了即將舉行的《陸軍提案》聽證會,只好暫時忍了下來。
1902年3月28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就是否通過《陸軍提案》舉行了聽證會。提案的主要目的是重新確定美國軍事組織的領導關系,將由陸軍部長領導、陸軍總司令指揮的這種橫向形式轉為陸軍部長領導、陸軍總司令執行的垂直形式。西奧多是贊成這個法案的,作為美西戰爭的參與者,他比一般人更能深刻地認識到美軍內部管理混亂對軍隊戰斗力產生的不良影響。軍事委員會主席是一個退役多年的陸軍少將,因此他更傾向于維護陸軍總司令的權力。在他的支持下,多數委員在表決時投了反對票,《陸軍提案》被無限期擱置。
1902年4月11日,在民主黨議員的壓力下,菲律賓委員會向國會發表了關于菲律賓事件的調查報告,輿論嘩然。公眾沒有想到在民主政治已經實施100多年后的今天,還存在著這種蔑視人權、無視法律的暴行。各種反戰組織舉行游行示威,要求聯邦政府徹查此事。關于菲律賓駐地美軍的最高軍事長官史密斯將軍的負面報道開始出現在報刊上。在代表民主黨勢力的媒體報道中,史密斯將軍的形象被惡意丑化。這位在3年前還因在美西戰爭中取得功績而獲得榮譽勛章的陸軍老將,如今已經被渲染成為一個殺人成性的戰爭狂魔。
1902年4月15日,西奧多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召開菲律賓問題的聽證會。他開始明確立場,在權限范圍內支持軍方工作,可是也不姑息軍方任何非法的、不人道的行為。他要求軍事法庭對史密斯將軍進行審判,表明聯邦政府在此之前是不知道真相的。
在各種證據面前,史密斯將軍承認了下令殺害菲律賓少年的事實。不過,他也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菲律賓局勢混亂,那些民族主義者非常接近美軍,就連10來歲的孩子也會向駐地美軍開槍。不管有多少理由,史德第將軍的殺人做法還是震驚了美國社會,就連共和黨人也不愿意再為他辯護。輿論開始同情菲律賓人民,公眾需要發泄他們對此事件的不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譴責陸軍部長盧特,認為他失去良知才會試圖掩蓋真相。受到圍攻的盧特期待能夠得到總統的援手,可是西奧多卻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這讓他非常失望。他扣下了菲律賓總督威廉·霍華德·塔夫脫關于美軍遭到當地居民攻擊的報告,作為對總統的報復。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共和黨人,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豪門家庭,畢業于著名的耶魯大學。1887年任俄亥俄州高級法院法官,1890年到1892年任司法部副部長,1901年任菲律賓總督。他是個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同情那些菲律賓人,改進經濟制度,建造道路與學校,讓他們參與政府管理;一方面,他又防備這些菲律賓人,認為他們中存在著許多厚顏無恥的騙子。
塔夫脫的報告雖然不能夠幫助聯邦政府徹底擺脫菲律賓事件帶來的困擾,可是這位受到人民尊敬的政治家的話還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盧特暫時沒有時間來關注菲律賓事件了,他在4月中旬前往古巴,負責進行古巴獨立前的最后談判。
美西戰爭結束后,美軍對古巴實行了軍事占領,引起了古巴人民的強烈不滿。為了平息古巴人民的反美情緒,美國答應在條件成熟時撤軍,允許古巴獨立。美國政府雖然表面上妥協,可是實際上并不愿意放棄在古巴的既得利益。1901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普拉特修正案》。修正案總共有8條,主要內容是美國有權對古巴實行軍事干涉,并要求古巴讓出部分領土給美國建立軍事基地和開采煤礦等。在美國軍事與政治的雙重壓力下,古巴制憲會議接受了這個修正案,并以附錄的形式將它載入古巴憲法。
1902年5月2日,盧特安排好古巴事務后回到華盛頓。西奧多總統在第一時間召見了他,此時國內媒體對盧特的攻擊已經進入瘋狂狀態。不管以意義上考慮,還是從政府的立場考慮,西奧多都沒有想把盧特當成平事津英風波的替罪羊的想法。他委托菲律賓委員會主席洛奇在參議院為盧特辯護。
洛奇在參議院會議上宣讀了菲律賓總督塔夫脫的報告,列舉菲律賓人對美軍的暴行,將美軍從施暴者的陰影中拉了出來,將他們定位為無奈的自衛者。在報告結束后,他向大家質問道:“難道就讓我們的士兵束手就摘嗎?”洛奇沒有直接提到盧特,可是他卻成功地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為了讓美國人不再質疑海外殖民地的民主進程,洛奇根據菲律賓的具體情況,提出了《菲律賓文官政府提案》。該提案主要內容是,用文官政府來替代菲律賓此時的軍方政府,在菲律賓推行民主制度,擴大公民權利。塔夫脫報告公布后,輿論又開始倒向政府,可是為了尋求事情真相,他們希望政府不要中斷對史密斯將軍的調查。如他們所愿,幾個月后軍事法庭對史密斯將軍進行了合理的判決。西奧多為了維護聯邦政府的榮譽,作出了罷免史密斯職務的決定。這些都是后話,暫且不提。
1902年5月12日,參議院就是否通過《菲律賓文官政府提案》進行表決。民主黨反對派呼吁宣布讓菲律賓徹底獨立,共和黨人卻非常支持該議案。在這場小交鋒中,共和黨憑借席位數量上的優勢取得了勝利。菲律賓風波逐漸平息,公眾開始關注起古巴獨立的事情來。
1902年5月20日,古巴首都哈瓦那,美軍代表、古巴總督伍德向古巴總統遞交了轉移權力的文件,古巴正式宣告獨立。駐巴美軍結束了長達4年的軍事占領,撤回美國本土。
同樣是海外殖民地,西奧多對古巴與菲律賓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愿意讓美國扮演援助者,幫助古巴獨立;也愿意讓美國嘗試充當侵略者,殖民占領菲律賓。在繼任之前,他就一直關心著古巴的獨立進程。想起1898年的那場戰爭,西奧多是非常自豪的。帶領他的騎兵團,與古巴人民一起戰斗,那是西奧多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日子。為了慶祝古巴獨立,西奧多致電莽騎兵團的伙伴們,與他們共同緬懷那段永生難忘的歲月。古巴宣告獨立,為美國政府披上了民主的外衣,沒有誰再去追究到底是菲律賓人傷害了美軍,還是美軍傷害了菲律賓人。不過西奧多卻沒有的間松口氣,因為國外問題還沒有處理好,緊接著如何解決美國國內的各稱矛盾就已經擺到了總統日程上來。
19世紀最后20年,美國進入了發展迅猛的工業化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社會轉型。1886年貝斯姆煉鋼法的發明,使美國鋼產量首次超過了英國,而兩年后馬丁爐的出現更鞏固了這種優勢。從此,美國取代歐洲,成為工業強國。這20年被馬克·吐溫稱之為“鍍金時代”,此時社會財富大大增加,壟斷型大財團開始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所引發的各種典型矛盾也都開始凸顯。貧富懸殊日益加大,資本家過著奢靡的生活,工人們卻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勞碌不堪,還要時刻忍受失業危機。女工與童工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很多城市家庭掙扎在生死線上。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的城市貧民窟,成為各種罪惡的滋生地。
進入20世紀,雖然各種工會組織相繼成立,可是由于資本家態度蠻橫,勞資關系絲毫沒有得到緩解。歷史學家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在殘酷的公司管理中,根本不存在任何人道主義。工人的處境還不如過去種植園里的奴隸。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只要擁有礦山、工廠,能夠為工人們提供房屋和教堂,能夠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學校,那就能夠擁有工人的肉體與靈魂。”
處境艱難的工人們為了爭取基本權利,紛紛加入了相應的工會,使得自己有能力反抗資方的壓迫。這些工會為了爭取工人們的合法權利,組織各種活動對抗資方。資方為了不陷入被動,也成立全國性或地域性組織,共同對抗工會。勞資關系的矛盾,不再是單純的雇工與雇主的矛盾,而成為帶有階級色彩的組織與組織間的矛盾。賓夕法尼亞煤礦工人大罷工,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發生的。1002年5月,在美國煤炭工人協會的領導下,賓夕法尼亞東部無煙煤對區的工人發起一次大規模的罷工。截止到最后,罷工人數達到15萬人,另外由于他們的罷工,有將近5萬名運輸工人失業。當時的煤礦工人生存處境非常艱難,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條件下工作,經常發生傷亡事故。他們每天工作的時間超過10小時,工資卻低得可憐。
為了改善生存環境,工人們相繼加入工會,希望能夠與礦主進行交涉,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可是礦主們拒絕承認工會,根本就不屑與工人們溝通。工人們忍無可忍,只好選擇罷工,希望能夠和礦主談判。礦主們態度非常蠻橫,根本就不考慮罷工者的要求,他們雇傭新的工人繼續生產,結果導致流血沖突,傷亡人數超過60人。為了避免沖突升級,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威廉·斯通派遣2000名民兵在礦區維持秩序。雖然州政府出面調解,但勞資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使得罷工進入膠著狀態。
賓夕法尼亞礦區是美國最大的生活用煤產地之一,東部城鄉取暖所用的煤炭大部分都來自這里。煤礦工人罷工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公眾不得不關注罷工的進程,希望他們早點解決矛盾,讓大家能夠順利地買到無煙煤。
西奧多對于改善工人生存條件、緩和勞資關系始終給予關注。在其任期內發布的第一次總統咨文中,他就提出應對企業行為進行管理與約束、制定新的法律來改善美國工人的生存狀況。對于工會運動的發展,西奧多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在不威脅社會權利的情況下,工人們可以像企業那樣聯合起來維護他們的利益。但是,他不同意放任工會自由發展,認為應該用法律進行約束。就如同不能夠放任托拉斯的膨脹一樣,政府應該在適當情況下對工會進行干預。
從煤礦工人大罷工開始,西奧多就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情況。他認為礦工的要求并不過分,應該給予滿足,所以非常樂觀地認為罷工會很快就會結束。沒想到礦主們拒絕任何形式的干預與調解,絲毫沒有打算接受工人們要求的意思。他們顯得非常冷血,只是要求政府用武力鎮壓罷工者。
1902年7月30日,發生了謝南多阿(Shenandoah)暴動事件,這表示罷工運動的和平階段結束。此時,罷工運動雖然已經進行了將近3個月,可礦工們仍沒有放棄希望,還是等待事情能夠有良好發展。礦主們非常傲慢,他們拒絕與工會代表見面,根本就沒有任何和談意向。礦工們的情緒變得焦躁不安,礦區的氣氛也緊張起來。礦主們根本就不理會,仍派出工作人員出入各個礦區。為了防止意外,當地的警察局長不得不派人保護他們。
7月30日傍晚,罷工工人與礦主雇傭的工作人員發生沖突。謝南多阿鎮上的警察們趕到沖突發生地,由于礦工人數有好幾千人,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控制局面。在混亂中,有的警察開始向人群射擊,引起了雙方的激烈槍戰。最后,警察們還是因寡不敵眾,乘車逃離包圍圈。警察局長向州長威廉·斯通發電報求援,州長卻沒有出兵鎮壓的意思。
7月31日,西奧多收到了賓夕法尼亞州長威廉·斯通發來的謝南多暴動事件調查報告。根據報告上的統計,這次流血沖突造成1人死亡,6人受傷。威廉·斯通認為謝南多阿的情況仍是和平的,州警衛隊能夠處理好這次事件,不需要聯邦軍隊的干涉。西奧多質疑這份報告的真實性,因為已經有報紙刊登了這次暴力事件的圖片。圖片內容是兩具尸體,分別是被子彈貫穿頭部的警察和被機車碾壓成兩半的罷工者。
1902年8月1日,謝南多阿暴動成為全國各大報刊的頭版頭條。民眾對煤炭工人的同情開始減弱,開始譴責勞資雙方,認為他們應該冷靜下來,盡快解決問題。
西奧多知道,這個時候若是政府出面制約礦工們,那可能會引起大規模暴力沖突。似乎只有一個辦法解決問題了,那就是政府出面制約礦主,使雙方能夠達成和談。可是又沒有任何政府干預勞資糾紛的先例可循,西奧多只好與司法部長諾克斯商討能否運用反托拉斯法對礦主們提出起訴。在經過認真研究后,諾克斯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進入9月后,隨著密西西比河以東各州的煤炭供應量不斷減少,煤炭市場出現緊缺,形勢變得日益嚴峻起來。聯邦政府開始重視起此事。如果在冬天到來之前仍不能解決煤炭供應問題,那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沒有人能夠想象得到。此時,不管是政界還是企業界,都希望賓夕法尼亞煤礦工人大罷工盡快結束。
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漢納和金融大王摩根開始插手此事。他們與礦工協會主席約翰·米切爾商談后,提到了解決罷工的方案。雖然他們希望盡快促成勞資雙方和談,可是礦主們對提案根本就不屑一顧。9月29日,西奧多召開內閣會議,商量如何解決迫在眉睫的煤荒危機。他知道,已經沒有時間再等待罷工雙方自動和解了。當天下午,摩根得到消息,總統將在近期出面干預賓夕法尼亞煤礦工人大罷工。
結語
1902年10月1日,西奧多向煤礦工人罷工雙方正式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兩日后派代表到白宮參加協商會議,通過仲裁的方式來達成協議。后續結果如何呢?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講述。
關鍵詞: 賓夕法尼亞 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美國排名 賓夕法尼亞商學院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學排名 賓夕法尼亞沃頓商學院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生申請條件 賓夕法尼亞大學排名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費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